close

HOKA ONE ONE NAPALI(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HOKA 的第一印象 

接觸跑步這項運動已將近五年,對於該穿怎樣的鞋子去跑,筆者其實做過蠻多種嘗試。從一開始的籃球鞋改成穿慢跑鞋;練過一陣子光腳赤足,也嘗試了五指鞋;ㄚ拖有陣子流行便跟著穿,愛上速度與薄底的腳感後就試了馬拉松鞋。然而,至今所曾穿過的鞋子當中,從未有過一雙鞋像 HOKA ONE ONE(以下簡稱 HOKA)這樣,尚未入腳,就已讓人如此印象深刻。

來自法國的 HOKA 是個年輕品牌,其名稱源於毛利族語,意思是:「It's time to fly」。再搭配上海鷗的 logo,給予人一種輕快翱翔的形象。不過,其實第一次看到 HOKA 這個品牌時,實在很難將鞋子本身與輕盈的感覺做連結,就是那招牌的「很厚很厚的中底」。

 

 第一印象——很厚很厚的中底(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HOKA的與眾不同 

很厚很厚的中底(OVER-SIZED MIDSOLE)可說是 HOKA 植入人心的招牌,有別於其他跑鞋,HOKA與眾不同之處在於,「看起來厚重的,實際上卻很輕」。兼具了高緩震與輕量化,宛如一雙輕型坦克,讓人不用在輕量與保護之間做出抉擇、陷入兩難!

而每輛坦克的履帶,都是獨特的快跑弧形鞋底設計(META-ROCKER GEOMETRY),鞋底前後都塑造出高角度,引導腳步落地時的重心轉移與步伐轉換更加自然順暢。

然而,坦克的造價畢竟不斐,這也是許多人(至少是筆者)總是望而卻步的原因。HOKA系列鞋款的定價,是許多路跑鞋的 1.5 甚至 2 倍,動輒要價四、五張小朋友,縱使 HOKA 的中底滿足了跑者想要的輕量兼具保護,但相信許多跑友在下手之前仍會考慮一道關卡——「習慣」,萬一花了大筆銀子卻買到穿不慣的鞋子,那不是很嘔嗎?

HOKA 聽到大家的心聲,而推出了 NAPALI 鞋款,對於想要嘗試 HOKA,卻卡關在價格這道高牆的跑者們來說,不但降低了購買門檻,就功能而言也並不遜於 HOKA 其他鞋款,除了保有經典鞋款的機能性外,價格也著實親民許多,可以想成是 iPhone 推出 iPhone SE 那樣的概念,接下來,就讓筆者帶大家來看看這款 NAPALI 有何獨特之處吧!

 

NAPALI 的上市,是體驗 HOKA 的大好時機(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NAPALI:CLIFTON 3 的升級版 

一言以蔽之,NAPALI 這雙鞋,就是經典款 CLIFTON 3 的升級版。在鞋身方面,除保留 CLIFTON 3 既有無縫線設計之外,在細膩之處也做了升級:

  1. 修改後的鞋面:透氣網布的重疊設計,提供升級版的舒適貼合。從外觀就可直接看到鞋墊,透氣感十足。
  2. 更加輕量化:因鞋身設計的差異,使得 NAPALI 又輕了 0.2 oz(約 5.7g)。

 

 

升級後的鞋面,更加透氣輕量與舒適貼合(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全包覆式的輕量中底 快跑弧形鞋底

招牌的全包覆式中底是基本配備,如此設計能兼顧各種跑姿。超厚又Q彈的材質,鞋的單隻重量僅244g,非常輕量。快跑弧形鞋底(Meta-Rocker Geometry),鞋底前後塑造出高離地角度,如坦克履帶般地引導腳步落的動態,創造慣性讓步伐轉換更加順暢。

 

超厚又Q彈輕量的緩震中底(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全包覆式中底與快跑弧形鞋底(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全貼地設計大底與寬楦設計

NAPALI 的全貼地設計大底,能提供跑者觸地時更大的牽引力,與足跟到腳趾的穩定。而大底於前後則配置了輕量化橡膠,以提升耐磨度。同時,承襲了 CLIFTON 3,NAPALI 也是屬於寬楦設計,能更符合東方人的腳型。

 

全貼地設計大底(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前後配置輕量化橡膠,以提升耐用度(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NAPALI 實際測試 

這是筆者的第一雙 HOKA ONE ONE,也是首度嘗試中底如此厚的鞋。筆者自己這兩年下來的穿鞋習慣偏向ㄚ拖及馬拉松鞋,而所使用的越野鞋雖然中底較厚,但至多是 NAPALI 的一半而已。因此,是否能適應並成功駕馭這輛輕型坦克,是以下測試的重點。

 

測試1:貴子坑大排到北投焚化爐

  • 距離:10K
  • 路段:河濱平路
  • 簡評:鞋身貼合,重量輕盈,十足寬楦,跑感完全不同。
  • 心得:

甫穿入 NAPALI 的感覺非常舒適。鞋身自然地貼合,足踝處幾無摩擦感。步履輕盈,與習慣的重量無縫接軌。最激賞的是腳趾頭並無壓迫感,十足適合寬楦的我。而稍微小走一下,便能強烈感受到中底的Q彈。

而穿著跑完 10K 後,與自己習慣的感覺完全不同。首先相較於慣常的薄底,厚底讓腳落下地面的時間與距離縮短。前 3K 前腳掌不時有過早觸地摩擦的狀況,略顯拖泥帶水。後段則將步伐抬高拉大,來保持自己雙腳轉換的慣性。第二則是腳感─足底對於路面狀況的直接感覺。在跑的時候,確實能強烈感受NAPALI的中底十足,但腳感卻相對薄弱許多。

總而言之,穿上 NAPALI 的感覺很舒服,但真正跑起來與自己習慣的感覺完全不同,尚有待適應。

 

厚底的觸地時間與腳感,自己的習慣完全不同(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測試2:南玉山越野

  • 距離:10K
  • 路段:斷崖峭壁落差,高山草原步道
  • 簡評:超緩震明顯,輕量化省力,足弓酸的撞牆期,大底損耗明顯
  • 心得:

第二次的測試純屬突發奇想,因 NAPALI 中底的厚度比起登山鞋有過之而無不及,倘若用在高山越野的場域,效果是否能如出一轍?筆者實際測試的結果是,緩震的效果在落差大的上、下坡路段相當顯著,加上全包覆式的設計,在面對多樣的地形時,足底各部位都有明顯回饋。而南玉山地處偏遠,負荷相對重,輕量化確實有延長肌耐力的效果。

然而,穿著超過一定時間的後,足弓的部位開始變得很酸,放慢後再過了一段時間,症狀才消失,一個弔詭的撞牆期。另外,想提醒讀者的是,NAPALI 畢竟也不是越野專門款,所以拿來跑跑輕越野尚可,但從事真正的越野跑,還是得穿著專門鞋款,才能有效保護雙足。

 

相對偏遠的南玉山,對肌力是一大負荷(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輕量化能延長肌力,輔助人跑得更遠(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測試3:至善路平中劍

  • 距離:32K
  • 路段:柏油山路LSD
  • 簡評:足弓酸的撞牆期仍在,下坡跑姿與既有方式衝突
  • 心得:

第三次的測試是柏油山路 LSD,跑至善路沿途的三條山路:平菁街、中社路,及劍南路。不過這次卻出現新的不適應狀況。

首先,足弓酸的撞牆期仍在,尚未解除前,前腳掌到後來甚至會麻麻的。第二,面對下坡路段時,NAPALI 引導的跑姿與既有方式有所衝突。筆者慣常的方式是:放鬆前腳掌自然先著地,利用核心移轉步伐順勢下滑,而當坡度越陡時速度自然更快。但穿著 NAPALI 卻一直出現強迫剎車的狀況,腳有種被中底彈回來的感覺,造成核心移轉非常不順。跑到最後越來越不自然,甚至得停下來休息。結束後加股四頭肌異常痠痛,股二頭肌反而還好,前後的受力十分不均。

直言之,這次的測試後感覺並不好,與筆者自身下坡的跑姿衝突甚大。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穿慣薄底鞋之故。越野之所以較無感,是因為路面狀況差異,跑柏油是偏向產生慣性。當習慣了回饋差但較具腳感的鞋子時,中底作用明顯到甚至很Q彈時,衝突便會出現。故必須得再多多適應 NAPALI 才行。

 

平中劍路線(圖片來源:李惠萍)

 

過於Q彈的中底回饋,但與既有下坡跑姿衝突(圖片來源:李惠萍)

 

穿慣了薄底鞋,對於厚底鞋仍要再適應(圖片來源:許峻隆)

 

測試4:插天山系極限耐力測試

  • 距離:30K,11小時
  • 路段:長距離越野與柏油,突發的雪地路段,總爬升約2100m
  • 簡評:極限耐力下,NAPALI 的穩定與保護相當良好
  • 心得:

第四次旨在測試 NAPALI 於極限耐力上的表現。有越野也有柏油路段的插天山系O型跑,需花費至少 10小時,是一個接近100K 超馬的時間。

在腿軟的情況下,跑者對於鞋子的倚賴只會更重,而測試結果證明了兩點:一,肌力下滑時,全包覆式的設計對於腳部穩定的作用明顯,即使在難以維持跑姿的崎嶇越野路段,後段的穩定度也是足夠。二,一般跑鞋在穿超過 6-7 小時後,足底的痠痛就會非常強烈,但這回 NAPALI 即使穿到了10小時以上,Q軟的中底依舊,作用也非常明顯。

測試影片如下(此階段約莫已超過10小時):

 

(影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這次測試還有個小插曲:一場突發的雪,讓 NAPALI 有了雪地行走的體驗,結果是想當然爾地不適合(LOL),雪地還是得穿專用鞋。

當然,最重要的兩個不適應,也是此次測試的重點。足弓酸痛的撞牆仍有,但已較不顯著。而與下坡跑姿相衝突的狀況,筆者的調整方式是:盡量改以全腳掌的方式落足,並拉高步頻。針對Q彈導致煞車,借力使力讓核心有提起來的感覺,以藉此轉換步伐。平心而論,縱然這樣的調整尚未非常順暢,但對股四頭肌的衝擊與整體施力不平均的感覺,確實有大幅減緩。

 

NAPALI在極限耐力上的表現非常良好(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突如其來的雪,讓NAPALI有了不同體驗(圖片來源:Kate Chang)

 

 總結:一雙經典適合入門的跑鞋 

HOKA ONE ONE NAPALI,承襲了CLIFTON 3 的優良傳統並作微調升級。維持了適合東方人的寬楦,鞋身升級了更加舒適且透氣,重量也因此更輕。招牌與眾不同的超緩震中底加上快跑弧形鞋底,搭配全包覆式的設計,讓跑得輕快又有保護性不再是二擇一的兩難。測試的結果也證實,Q彈、穩定、保護,在長時間極限耐力的情況下,絕對經得起雙腳的考驗。但 NAPALI 畢竟不是專款的越野跑鞋,考量到大底的壽命,不建議穿去重度的高山越野。

總而言之,NAPALI 不僅有著 HOKA ONE ONE 各項科技與設計的經典,在價格方面也已非遙不可及。雖然筆者穿薄底鞋的習慣成了適應上的負擔,但歷經了調整,已有效舒緩。再假以時日,必能更加上手。但倘若是沒有跟筆者有相同薄底習慣的跑者,相信這雙NAPALI,絕對適合作為第一雙入門體驗HOKA ONE ONE的跑鞋。

 

原文發表於運動筆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評測報告 越野跑 馬拉松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ng Kwung Wong 的頭像
    Mong Kwung Wong

    The Outsider as Insider

    Mong Kwung W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