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910bfbb65fd4433dd07da76cda617a2.jpg

淡蘭古道上:五番坑公園(圖片來源:劉夢蕾)

本文同步發表於:《The Outsider as Insider》

楔子:一條屬於台灣的朝聖之路

一年多前,筆者有幸造訪西班牙,走了一趟世界之名的「朝聖之路」(Camino de Santiago)。雖然只是迷你版的五天(118公里),但這短暫旅途上的見聞卻令我印象深刻──不是因為美景,而是那因朝聖之路所帶來的人潮、文化,以及商機。來走的人都會戴著象徵朝聖者的貝殼,逢人必問候:「Buen Camino!」沿途都需要吃飯的地方與住宿點,更不用說那多到數不清的紀念品及周邊商品。

e8e4b9ab7a3d2fec77590306468e6807.jpg

58e6732246787acdd033a33733cf4acb.jpg

西班牙朝聖之路,及其完成證書(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回國之後,又因緣際會地參與了浪漫台三線的路線踏查工作,對於「台灣是否也能構築一條屬於自己的朝聖之路?」這個課題,便一直存乎己心。畢竟,我們身處在一個山林資源豐富的國家裡,又有著多元文化的歷史背景,在針對自己的環境背景進行爬梳與整理之後,應當也能完成這樣的理想吧?

所幸這樣的理想,經有志之士們的多年耕耘,即將有可能在淡蘭古道之上實現。今年,藉由新北市政府與健行筆記的合作,加上知名品牌Salomon與Odlo的慷慨贊助,筆者有幸擔任蘭古道北路─燦光寮徑(瑞芳─雙溪)的單日踩線員,搶先目睹這條重現百年風華的古道風光。

97364d5b1cf5cf2b69561ec0b45ad9ef.jpg

淡蘭古道上:雙溪老街一隅(圖片來源:劉夢蕾)

簡介:淡蘭古道,一條走過百年歷史的路

淡蘭古道(Tamsui-Kavalan Trails,簡稱TKT),為清代淡水廳到噶瑪蘭廳的主要交通道路(現今臺北到宜蘭),成形於1800至1900年,期間也是北台灣先民開始由西部往東部發展的黃金時期。從初期的軍事防守用途,到遷徙、拓墾和聚落發展的交通要道,先民拓墾的韌性不斷在此留下痕跡,成為淡蘭古道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身為發展最早的歷史古道群之一,除沿途景致外,侏儸紀時代就存在的蕨類活化石:雙扇蕨,更是俯拾即是,也成為代表淡蘭山徑系統的指標符號。

8135615d457304ff86aaaeef2446a0e5.jpg

雙扇蕨:淡蘭山徑系統的指標符號(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淡蘭古道路徑多元,大致可分為北、中、南三路。筆者這次所要踩線的則為淡蘭北路的燦光寮古徑:瑞芳─雙溪段。整個淡蘭北路又可分為「燦光寮古徑」、「楊廷理古徑」、「入蘭正道」三條古徑,詳可見下圖:

65da8d96fea91564b132474a04f3e4a6.jpg

淡蘭古道北路地圖(圖片來源:健行筆記)

承上圖,筆者的路線即是從瑞芳出發,經燦光寮古徑走到牡丹後,再走到雙溪。沿途經過苧仔潭古道、琉榔路步道、九份、樹梅坪古道、燦光寮古道、牡丹車站,最終抵達雙溪火車站。此次踩線的重點將會著墨在下面三點:古道目前的路況、山徑系統的實用性,以及沿途的所見所聞。

話不多說,就讓我們趕緊出發吧。


紀實:淒風苦雨,另一種風貌的淡蘭之旅

開門見山,這次的踩線行程只能用「淒風苦雨」四個字來形容。出發前強烈的東北季風駕到,預報降雨機率高達90%,上午抵達瑞芳車站時便開始噴雨,中途經燦光寮古徑時,我的雨傘還被強風吹壞,可謂屋漏偏逢。但只要一想到早期先民們的生活,是即使刮風下雨,也要出門辦事做生意跟談買賣的!今日因緣際會能體驗這在他們生命中常態出現的淒風苦雨,不也是另一種風貌的浪漫體驗嗎?「風在前,無懼。」出發吧!

  • 交通資訊:

去程4144區間車,回程175自強號。

a518ccedb1ab990dfd7d6bef9d815be7.jpg

火車交通資訊(圖片來源:台鐵官網)

  • GPX打卡點:

瑞芳車站→古福安宮→琉瑯路舊隧道→五番坑道紀念公園→樹梅坪古道金礦坑口→金山福德宮→本山地質公園→樹梅礦場辦公室遺址→柑仔店遺址→金瓜石抽水站遺址→十三層老樹→三貂慶雲宮→雙溪公園→保我黎明碑→古渡船頭→雙溪車站(依造訪順序)

  • 行程記錄:

下著雨的瑞芳車站,是這回踩線行程的起點。原本想先到附近買買瑞芳有名的龍鳳腿及美食廣場裡有名的胡椒餅,紀錄一下周遭美食,但人品居然跟天氣一樣差,路上什麼店幾乎沒有開,有夠慘。建議要來走的朋友們記得先調查營業時間,以免向隅囉。

c1cd03ceeba588beed9a0bb2a3ab5c86.jpg

7c379b8c7caa8a438ec31ddd11173fc7.jpg

瑞芳火車站及其週邊美食(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吃不到美食,但還是得出發,苦雨之中樂觀行。從瑞芳車站出來後向左走,沿著柏油路而行,開始尋找雙扇蕨的蹤跡。在進入登山口前是約莫3公里的柏油路。然而,第一個岔路口就碰上了問題。

ff41e4bed078016f228075ec9d3666d6.jpg

f5b25b16ebbc092990a33fb1d8bd1879.jpg

火車站出發與瑞芳街景(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在第一個碰到的十字岔路口上,找了老半天都沒有發現雙扇蕨的蹤影,只好拿出軌跡檔確認路徑,再往前行,走到瑞峰橋時才在紅綠燈的桿子上發現指標。過瑞峰橋後同樣是岔路,雖然發現指標,但從我這個方向而去,卻得回頭才看得到。

續前行,沿著河岸走了一公里左右到新柑橋,這裡是燦光寮古徑與與金字碑古道的重要岔路,也看到了今日的第一個指標牌,上頭有著雙扇蕨的指標,與里程距離。今日的路線取左,過橋後往苧仔潭古道,尚有1.2公里才到。

91ea4f98909f02e894b96ef602089df8.jpg

d31227d5c7c286bde85d6e66ab43c977.jpg

d7ad5f93bc3f98964b43d9929944b354.jpg

d381e177a9ef08fc658748d376ae9216.jpg

2a0cc05cce68a80669ee2016983a7952.jpg

須注意沿途的雙扇蕨指標,建議還是要搭配軌跡檔。(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過新柑橋後又陷入了小小疑惑,老實說指標有點不好找,進入巷弄後完全尋不著,如果不是因為有軌跡檔,我想自己會走得非常疑惑。走出市區後接上公路,再踢個幾百公尺柏油,便會來到福安宮。而苧仔潭古道的登山口就位於福安宮的右側,入口有著步道地圖。但其實福安宮左側的山徑也可以接上古道就是。

a062dc599c5124dcd71ec1fea5eafe91.jpg

81dd8d728696e83e5f2e4d9734a1d4e8.jpg

6c59d3b626d37f473702c26294cd6d25.jpg

ec15a800937060c6302ba960718884ed.jpg

0e807ca529ce41f85bbfb78d4d6c5a5b.jpg

f937e4af6b29fe9ad3598e63260f1d38.jpg

從新柑橋到福安宮登山口,前頭巷弄內的指標其實不太清楚(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苧仔潭古道是昔日淡蘭古道的必經之地,清朝乾隆年間基隆河彎轉形成水潭,河岸有農民植苧麻,因此得名。而「苧」與「茶」的台語同音,又稱「茶仔潭」,又與「袋」的台語發音又相似,所以也有人稱「袋仔潭」。

進入古道後發現山徑被整理得相當好,走來十分舒適,而且處處可見手作步道的蹤影。最明顯之處就是地上有多處排水溝的設計,是運用現地的石塊所砌成的引水道,是預防邊坡被雨水沖蝕掉而來的工法。今日秋雨紛紛,看到邊坡上的水流被引入水道中留下,足見這樣的做法是既自然又人文。

ab6fbb43ca041f57319b8879119f61f5.jpg

bbe5c977fc76d5984361413ee556f349.jpg

77a4b0d2de664d21b28ce0b5f03d165c.jpg

整理得非常棒的山徑,到處可見手作步道的蹤影(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行至山徑轉折處,在右下方可以見到福安宮的舊址,是座擁有百年歷史的石砌土地公廟。裡頭的神祇雖已經遷移至下方的新址,但舊的土地公廟目前依然在高處俯瞰著前方的灣潭,持續見證淡蘭古道上的今往昔來。過福安宮舊址後,便進入一段優質土徑,兩旁夾雜著竹林,走起來十分舒服。盡頭處便會接上琉瑯路步道,我們取右續行,往燦光寮方向前進。

3826852ae2b4de72f1f844445dbca65c.jpg

44dbb6a53f82df003f7759d5a3a39daf.jpg

6892363210ee2530be9c8661a46b1437.jpg

9ab84913445da69e47dc1c207d99f0fd.jpg

百年歷史的舊福安宮,接著續走一段優質山徑(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劉夢蕾)

琉瑯路步道是昔日瑞芳通往九份,為採礦及運送物資而興建的輕便鐵道步道,琉榔即是取自「流籠」的諧音。由我們這個方向去的盡頭,即是當時流籠運輸的終點站。現今琉瑯路步道已經改建為相當好走的石階步道,兩旁鬱鬱蒼蒼的林相,令人有種思古幽情。續往前行來到琉瑯路舊隧道,這是昔日穿過岩壁開鑿路徑的歷史見證。

由過去的運輸轉變為今日的觀光用途,一條路的意義也在此被賦予了新生。如果沒有人味,那路便也不再是路了。

步道的高點為一觀景平台,是昔日流籠運輸的起點站。在此可眺望基隆八斗子漁深澳漁港的一帶的景色,只可惜今天能見度實在不佳。續往前走,基隆山的身影浮現在朦朧的雲霧裡,九份山城乍現,我們好似穿越了時空隧道,來到了那礦業仍舊鼎盛的悲情城市。

4db3eb3467a23b3f3b22edd200d7b18a.jpg

bab759719729748b1bd6811f9a3843e0.jpg

951938c8942e7707f88fc952fda0f547.jpg

fcad9d00cb0a07a5504bb84176eb399d.jpg

53f1666ab0eadf4a38a78cc523050ac2.jpg

35f63a8a80a44a1ce476594f0026042d.jpg

從琉瑯路緩緩而上,過去與現在正激盪出新的意義(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劉夢蕾)

琉瑯路步道的盡頭接上了柏油路,從這邊走往九份的鬧區。途中會先經過立於大正七年(1917年)的頌德公園,紀念當時顏雲年先生對當地礦業的功績,立有石碑,讚頌其仁德之心。老實說我覺得這個點也應該列入打卡點才是,畢竟別具歷史意義。公園旁有步道可通往小粗坑古道,我們再往前行,來到五番坑公園。

五番坑同樣見證了九份的礦業史,鑿於昭和2年(1927年),原為日人所經營管理,國民政府來台後交由九大公司承包,並於民國六十年全面停止開採,並因安全問題封閉坑道,目前改建為公園,前方可見漂亮的海景,而今天當然是什麼都看不到。

我們續行公園旁的階梯,一路向上,接上了九份熱鬧的民宿區與老街區。不過人品實在是差到了極點,縱使飢腸轆轆,卻什麼熱食店都還沒有開。好在柳暗花明,老街盡頭的阿柑姨營業中,趕緊進去祭祭五臟廟了。

九份老街算是重要的補給點,過這之後就得要到牡丹車站才有城鎮,請徒步旅行者務必注意了。

3834f4ee3d31a9660156168b476ef21c.jpg

0b1b805e8c1475843455d7574af5d221.jpg

b779b946d8f9a263afdac825b6ef68e2.jpg

0721087562a169192124f79f821f6924.jpg

27883a221d1c82cbdf07e4b174800452.jpg

7221d5e7f85c1e34eb54007ad6701af8.jpg

五番坑、九份老街,還有撫慰餓肚子的芋圓(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劉夢蕾)

吃完芋圓後續行,同樣的問題再度出現,在巷弄市區裡,雙扇蕨的指標總是不見人影,第一次來的人應當是會滿頭霧水。好在這裡我之前來過,故相當篤定方向地往樹梅坪古道的入口前進。遠眺基隆山的方向,九份的山城大概有著1/3是祖先的家,集中在較高的山丘上,也算是非常特別的景觀。

又踢了約莫700公尺的柏油,樹梅坪古道的入口便到了。

1a8881639cce3664e2b3c9889a030f94.jpg

135cc68af51574378ca8097f767ccce6.jpg

fc25d00108ab1f78f5538582e16753d5.jpg

fbf2d062170a0774b1a8099a66860c19.jpg

往樹梅坪古道途中(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劉夢蕾)

古道入口位於瑞雙公路(市道102線)約16.5K處的九份四號福德祠及大眾廟後方,廟裡留有一塊光緒20年(1894年)的捐修碑。從古道入口一上去就可看到昔日的金礦坑口遺跡,不過這個坑道口並沒有像五番坑那樣,立有解說牌,不知道狀況的人大概就這樣走過去了。

樹梅坪古道大約500公尺左右,雖然不長,但具有一定的爬升,會爆一下心跳,而古道上仍可見到手作的排水系統。從這開始東北季風的威力又更強了,全身上下都被風吹雨淋得亂七八糟,不得不一直穿著雨衣,雨傘漸漸淪為裝飾用的功能。陡上盡頭到來古道另一端的入口,為樹梅坪觀景台,現在只有一片白茫茫的浪漫可以欣賞。由對面接上燦光寮古道,入口有指標,我們繼續著淒風苦雨的行程。

846b2150ade4be5b14bd5541d7762088.jpg

ea86ae89ff87af02155342feb3118d40.jpg

樹梅坪金礦坑口,裡頭放著旁邊施工用的纜線(圖片來源:劉夢蕾)

3c6d08e37f54114d51a281cb7ffb9be9.jpg

a67246d01a2846dc2388812c92eb101c.jpg

d76e2a989ba85d4d5fa5a080ac05c3e2.jpg

71a1e0f256815e73447790c3707c2c03.jpg

e3af97bc8238befc2138f9e8871a5328.jpg

樹梅坪古道開始天氣更糟,一片白茫茫的浪漫(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劉夢蕾)

我們在東北季風的強力吹拂之下走入這條至少已有兩百年歷史的燦光寮古道。嘉慶十年,海盜朱潰入侵蘇澳一帶,當時的台灣知府楊廷理聞報後,立即率兵前往作戰。為因應軍事的需求,在牡丹坑、燦光寮、大三貂港之間,因此形成了一條行軍往來的道路,這便是最早的燦光寮古道。

我們今天雖然沒有要打海盜,但隨著風雨越來越強,彷彿也有種要外出作戰的感覺:但也只有挨風雨打的份就是了。燦光寮步道非常寬大好走,甚至車子都可以開,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眺望山海大景(對,是天氣好的時候)。從入口處開始走約莫一公里後,便會來到貂山古道的石碑與金山福德宮,這裡是一個十字岔路。

天氣實在太惡劣,我們沒有多做停留,取標有雙扇蕨的柑仔店遺址(2420m)方向續行。

b88f0b97c2c836acdee7d1f8268a9369.jpg

60d3e183b0ddf3cf8195497e3916b483.jpg

110536935c8aa3c74e87806009c629b7.jpg

26d5868b0303481497395c0a0329bb67.jpg

ddf38952b30cb79ef9ec2da7e92ec2ce.jpg

1dde42c1520b8bf509fea4c73a3163b0.jpg

風大雨大仍前行的燦光寮古道上,途經廟中廟的金山福德宮(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劉夢蕾)

在接近本山地質公園的石碑之前,佇立著一株任憑季風吹拂都屹立不搖的樹。「這顆樹是新種的嗎,還是已經存在這邊很久了?」我暗自思付著。枝葉雖已被秋風掃進,但彼時來春,想必又再度綠葉繁盛。這不正是先民們胼手胝足開啟淡蘭百年的精神寫照嗎?

強風吹拂,旅人的路則還有一半,我們還得繼續前進。然後就在本山地質公園前的石碑旁,我的傘終究耐不住天候,被整個吹翻了。

fe59fe8551057b5a5804a54034ade966.jpg

cf96c7680558d5a4b5f026e96942e80f.jpg

bbb07af08138e289ef77e819e8904866.jpg

57c876f48aace2862e26c0db784d9b26.jpg

本山地質公園石碑前,我的傘被吹爛了....(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劉夢蕾)

過本山地質公園後會先經過半屏山岔路,有指標,取右續行。但接著就是一個三岔路口,沒有任何指標說明該往那。好在我走過,知道要取最左邊那條,再來會接到燦光寮山的岔路,岔路前則是只剩下斷垣殘壁的樹梅礦場辦公室遺址。三個人像神經病在那拍照自high,而我原本想加碼爬個燦光寮山看那山海大景,不過這天氣還是只能作罷。

續直行,指標牌又出現了,取左,離柑仔店1000m。

82549e1879275617a05ef1a5baf1c6d3.jpg

d017274e24b73787c0b51f1edc990989.jpg

ae7950da1d5e0292a6c429266bc80e19.jpg

上頭三岔路完全沒有路標,好在我有軌跡檔(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5f1627828c08b92f271a366f38853793.jpg

f76152120e2e33c447920eabc897273e.jpg

67357c425e5dbf202d2a39936dd75af4.jpg

2fb16e530efbcc014d4fab42230aaf51.jpg

樹梅坑礦場辦公室遺址(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劉夢蕾、Renee Lin

由柑仔店1000m指標牌開始到燦光寮古道出口的這段路,我認為是本次踩線之中走起來最舒服且最棒的一段路。除了一開始的濕滑石階要注意一下外,其餘大抵是舒服寬敞的土徑,加上手作步道重新鋪過的石階與排水系統,都整理得相當好,光走這段就值回票價了,希望這樣的路況可以一直維護下去。相信當曾經繁忙的古徑再度充滿人煙時,它的風華必能再度延續下一個百年。

行走這段時有兩點必須注意。首先,有一個須往右下切的石階步道起點須注意;這裡雖然有著滿滿的布條,卻沒有雙扇蕨的指標。既然雙扇蕨是步道系統的指標,那我想就應該從頭到尾就以其為主才是,掛布條會讓人移疑惑,以為是另外一處山徑。第二,石階真的很滑,小心謹慎之。

44f7230622926ae35796a363b78d419b.jpg

bee4247f83b989101cb530f49c3eceea.jpg

01bcefa6ea5a2eec935d6a8ea0938a79.jpg

4ff93d1bc7c3c0655029891e324c1ec6.jpg

f17e5a10bfed315bd43f62b4b6663644.jpg

筆者認為的燦光寮古道精華段,一開始的石階要注意安全(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劉夢蕾、Renee Lin

較之於欣賞風景,我認為走在歷史步道上的感覺更是別具一番滋味。看著眼前只剩下殘壁的柑仔店遺址,以前由於燦光寮是官道,所以這裡曾是熙來攘往的重要休息站,如今只有三個在淒風苦雨之中欣然作樂的踩線旅人在此,強烈的既視感落差。當人口逐漸外移流失,道路也便自然地沒落。若要人再走回來,道路就必須有其嶄新的意義。

我想,一條路之所以會有意義,前提必然是有人走過的文化痕跡。重現淡蘭古道不光是硬體的路徑再現而已,更得讓人願意重新再次踏足,在土地上產生新的文化意義,如此的再現才會顯得有意義吧。

80a54827aff132de9ba8e614a533b5df.jpg

206e4d21037f0b7c3f39c08558366eac.jpg

b67f797a180e9952b17ba1d01ef249b5.jpg

fe38334977d66ab83e4935cc34611f56.jpg

9ed27c1d3a16092d782da71f4a17ad9c.jpg

柑仔店遺址,沿途的古道風光(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劉夢蕾、Renee Lin

柑仔店遺址過後不久,便會來到燦光寮古道(往牡丹)與楊廷理古道的岔路(往澳底)。楊廷理古道筆者先前走過,可以通往雞母嶺,也是一條非常棒的純然土徑。而我們今天的終點是雙溪,故取向右急轉,開始沿著牡丹溪而行。

中途會經過金瓜石抽水站遺址,水壩舊址。早期這裡因為礦業興盛,飲水需求大增,因此在牡丹溪上游設立抽水站,下游還有抽水站機房以及攔沙壩,我們待會都會路過。我的手機鏡頭在此完全濕透無法使用,欲哭無淚矣,所以接著都是麻煩蕾哥拍照。因為稍加停留就好冷,就持續加快腳步前進了。

383f786a8f4b8c9bdbd472ccc242ecd2.jpg

1a6d56214a3f00748d675deab4b397fd.jpg

8a2e2c33088602238cc8dff68bd85787.jpg

f50cb26e7d827b721ec9348b309e7f7f.jpg

48e66e5f625cd3cf52e046eb474f13aa.jpg

63ac783c64fc120e30f24912aa0ed0c3.jpg

3f358472a594d5e9901ed47ddb240460.jpg

b95ff5f503105e253adcfb91f0990cb2.jpg

從楊廷理古徑岔路後,便會來到水壩遺址,觀看牡丹溪風光(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劉夢蕾、Renee Lin

縱然低溫,且持續飄雨,但因為土徑非常好走,也是別有一番樂趣。從前的人一蓑煙雨就能任平生,我們現在有傘(壞了)有雨衣,不妨也來個怡然且徐行。不久便來到步道終點處,這裡有一小段要注意,得貼著邊邊走,否則會掉進水裡。走出來後,回頭即是攔沙壩,續往前為岔路,右上去為貂山古道。我們取直行,往牡丹車站前進。至此開始,路段又回到產業道路與柏油路了。

4a0ab8684a15c373699b6ca6d16e889c.jpg

180665fb3832d492672f1405f96a1cd1.jpg

fc3d70b9ce8c7ca53e5069e086f4facb.jpg

cff2edd9dbcb7ad63f993f7723911612.jpg

cb8e3d8d22ee5a9f8c5912fe21d62048.jpg

fd44291851e5cbcd504e842e39031940.jpg

d54d0bd2b75fc5a0b726e72aa9c7b556.jpg

9eb4428c0a3eda91c6fd72a51c826140.jpg

4e989d8a949bc204fba21a4c7d7529af.jpg

走完今日最後一段土徑,往牡丹車站前進。回頭望去可見貂山古道與燦光寮登山步道指標(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劉夢蕾、Renee Lin

出來到柏油路後即可見到十三層老樹,下為公車站牌。這裡又出現雙扇蕨的指標。此時剛好有一台公車開過來,當下還真的蠻想上車的。不過基於職業道德,我想還是老實地走路吧。欲造訪的人若不想踢馬路,可以事先查好公車時刻表喔。

續直行柏油不久,遇岔路,取右上有指標處,在此與淡蘭古道瑞芳─雙溪的另一條路線(金字碑古道)會合。接著路過三貂慶雲宮。三貂慶雲宮始建於民國46年,主祀玉皇大帝。而牡丹車站旁也有一個慶雲宮,猜想應該都是分靈出來的。

接著還要踢1.7K的柏油到牡丹車站,旅途已經來到最後階段了,加油!

9e35b84046e3414693c6c0a0b28eac2e.jpg

49488ae87e3a5f41109fb3e51e09b3c0.jpg

e2d4cc80e5216b76c6b1aa9742f303c3.jpg

0798d4f69a01273976b80c0e9c873d65.jpg

4bc5ace55ee2215640d20a36a4811b2a.jpg

ef7e2782301d531c2d8edcdc059e089e.jpg

32204a6143771b1acffeab0290c569af.jpg

016a9c496f1db4d09fbed98a63aeab55.jpg

三貂慶雲宮往牡丹途中(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劉夢蕾、Renee Lin

途經牡丹國小,牡丹老街,非常有特色的壁畫,特地過去合影留念。合影後繼續無聊的柏油路。其實在西班牙走朝聖之路,也是有著許多類似的無趣柏油路段。但因為宗教加上刻意行銷,在那的人並不會覺得自己走得是柏油,而是走在朝聖的路途上。淡蘭古道除了山徑以外的路段,是否也能讓人有其他別具的意義,我想是未來所會面對的挑戰。

9da9638156a2b64821c34d892350afe6.jpg

392b617564b7734ea77d22b49bd90b75.jpg

8e465c28bad91528b68984a6b72761ac.jpg

cd9c949bfe96f433b7590589ef695a46.jpg

08d91c5c6db560449ac4f63419e34bb9.jpg

後面這三隻小豬彷彿與我們相呼應(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

ce18831254f8df3e9e4cd0b5ef8962ae.jpg

6e5b74ec364db82a4026fea00f175ad6.jpg

牡丹國小與牡丹老街(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劉夢蕾、Renee Lin)

從牡丹出發持續踢柏油約一公里多後,會經過下圖的岔路。老實說指標設立的位置有些怪,不是應該放在路口嗎?沒有抬頭看或比對軌跡檔就會錯過。將雙扇蕨指標的印在路上當指引,應該也是一種改善的方式吧。

從岔路上去之後會經過一大片祖先的家,是條稍稍漫長的墓仔埔路,所以就不方便拍什麼照片。祖先的家位於較高的丘陵地上,往左就可以看到終點雙溪市區。續往前行接到雙溪公園,然後在進入市區之前,記得不要錯過在右邊石壁上方的「保我黎民碑」。

根據雙溪鄉志記載,該石碑為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雙溪鄉紳為恭頌基隆廳長橫澤次郎免租三年,墾田五十餘甲之德政而立,地方人士多稱為「保我黎民碑」。不過現在碑文上的字已然模糊不清。而我們三人則是餓得要命又好想上廁所,因此就沒有再多看那石碑了,趕緊衝進雙溪市區。

33cb59c67539d700ba6848a45a63224f.jpg

47728b871265d6f469483d8b94ee7956.jpg

1cff8e74535dfeacb7f2ff5446af6772.jpg

雙溪公園與保我黎民碑(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劉夢蕾、Renee Lin

進入了終點雙溪,尋著指標來到了雙溪渡船頭。雙溪因為牡丹溪與平林溪在此匯流成雙溪而得名,地處台北與宜蘭間的交通要道,位於長安街的雙溪渡船頭是曾經的水陸運轉中心。再加上煤礦業的發展,整個雙溪市區昔日是相當人聲鼎沸的。但由於礦業終結,加上鐵道交通取代,如今的雙溪已歸於平淡,昔日的渡船頭也只餘下舊址。而如果沒有牌子特別標示,雙溪老街其實看起來就像一條即將被都更的舊街道而已。

舊址、老街、遺跡,這些已然失去生命力的人為遺跡,它們的下一個百年又將在那?是否能藉由淡蘭古道再展其新風貌呢?

3492a4e917e9681a9feb4ccd8221d685.jpg

7cd2d96f475454d00ef20dfa6af49fe5.jpg

c3fa676a0869be2e55c924017c9c0ffa.jpg

ac2e5d69b5de80ab9bd6c19629a05384.jpg

雙溪渡船頭與雙溪老街(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劉夢蕾、Renee Lin

雙溪渡船頭的另一個方向即為「入蘭正道」,由此去可經貢寮上草嶺古道下大里,進入宜蘭。而我們今日踩線的旅程則在此畫上休止符,待會就要走到雙溪火車站搭車返家。不過在此之前得先解決民生問題,肚子餓翻啦,事先早已在網路上查好雙溪有那些美食了呢,真是期待。

但是─人生就是這麼樣有著許多的「但是」,今日的人品就像那永遠下不停的壞天氣,持續有始有終地到最後。雙溪市場的所有店竟然都沒開,大馬路上也只剩下了便利商店而已!莫非是註定天要亡我(連打鐵舖都沒開,那招)?好咧家在,這世上還是存在著良心,在走往車站的路上終於盼到的一家小吃店有開,點了一桌吃吃喝喝索性充當慶功宴,倒也聊勝於無。

坐上火車後,我的手機也因為進水過久而自行關機,再也打不開。回到台北,只覺得這趟百年古道的歷史之旅恍如隔世,卻印象深刻,回味久久繞梁而不去矣。

感謝今日與我同行的蕾哥以及黑貓,淋了一整天的雨,大家都辛苦了!

116eadbad719453b8d7ed9c728ef7c83.jpg

5e4f9c40ff4d1eaa6ed7f923c0ae77ef.jpg

32884b5660cdd79e4f40acc5b7b9688d.jpg

0e151313dd3772cd59c99a9c4ec81e16.jpg

回到終點,吃了一頓之後搭車回家,結束今天行程(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劉夢蕾)

  • 總結後記:

這次的淡蘭古道踩線行,沿途盡是淒風苦雨,毫無景觀可言,卻也讓人更加觀注在步道本身的路況,以及行走時的文化體驗。平心而論,筆者認為古道目前還處於正要復甦的階段,文化與歷史的感覺仍有待經營,柏油路段短期內將是令人卻步主因。或許增加假日時的接駁車次是個解決方式,長遠之計還是得有文創手法的意義賦予經營。不過,步道本身著實已經非常完善,特別是手作步道的部分,走來更是格外舒適,值得讚許。

最後一點建議則是市區部分的指標系統,筆者認為可以再做得更好。重要岔路要有指標牌,巷弄內則要補上更多的指引,同時也得考量到雙向進出,不能只有一個方向看得到指標。就像西班牙的朝聖之路那般四處可見貝殼,我們的淡蘭古道,又何妨不能遍地都是雙扇蕨,就只管跟著雙扇蕨走呢?

淡蘭古道的路徑現已由政府與民間有志人士的努力而重現風華,期許它未來能夠成為台灣版的朝聖之路,讓歷史與文化能夠延續並新生,與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共同邁向下一個百年。

裝備速寫:Salomon OUTLINE GTX & Odlo銀離子底層衣

  • Salomon OUTLINE GTX

這次使用的鞋子為Salomon輕量登山健行鞋 OUTLINE GTX,於科技上顧名思義搭配了Gore-Tex防水透氣,及其一貫所使用的Contagrip大底,還有輕量化的鞋身。

就實際穿著的體驗,作為長期以來的Salomon愛用者(健行鞋與野跑鞋),筆者認為這雙OUTLINE GTX的最特別之處在於其輕量化科技所帶來的柔軟腳感,除了實際重量之外,足底當下穿起來的感覺就跟其越野鞋系列類似,意味著行走起來較之一般健行鞋能夠更加地沒有拘束感。此外,這樣的輕量健行鞋比起一般登山鞋,是更加適合淡蘭古道這種長程的徒步旅行。當走在古道較硬的石階路面上時,其中底回饋的Q彈感相當良好。

不過,雖然有GTX,但在此次淒風苦雨的踩線行程中,鞋子還是因為褲管流進去的水而全濕。因此建議在大雨中若要做到完全防水,建議還是再搭配雨褲或綁腿會更為保險。大底止滑的部分則見仁見智,有人認為應該穿雨鞋,但筆者認為Contagrip大底只要運用得當,其實就相當足夠了。

f42c912f3706cadb2baa4c6813e1aa56.jpg

f1f8f9a6b97ac69c397a3c0767df1c36.jpg

b30cd72f66f1bd46306a7417ae0ab189.jpg

82d793c5a0107f69bcca4a2728179c9c.jpg

體驗:更適合長程徒步健行的Salomon Outline GTX(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劉夢蕾)

  • Odlo銀離子底層衣:

這回是筆者首度穿著Odlo的服飾。銀離子的特點在於能抑制氣味,具有良好的抑菌防臭效果。而底層衣作為最貼近身體的衣物,必須做到快速的透氣排汗快乾。這款Odlo的銀離子底層衣便聲稱具備了上述效果。

這回的實際體驗由於過程總是淒風苦雨,所以筆者大多時候都是穿著外套加強保暖,即使悶在裡頭,衣服也能在休息時蠻快就乾了。作為底層衣,Odlo貼近肌膚的觸感讓人穿起來十分舒適,不因流汗而產生濕黏像抹布穿在身上的感覺。結束之後也確實發揮其銀離子所宣稱的功效,沒有任何臭味,搭火車時可以不用那麼尷尬,這也是最令筆者激賞的地方。

5ef3279c56ff5ae90e702838f89b28c4.jpg

4b7b6aeb495e24e7b4fac2aa3b140118.jpg

舒適的體感與不會臭的Odlo銀離子底層衣(圖片來源:Mong Kwung Wong、劉夢蕾)

路線指引:軌跡檔、路線圖、高度表

路線軌跡影片請點

這次的GPX軌跡檔淡蘭古道北路:瑞芳-燦光寮徑-雙溪──阿寬》

其餘路線圖與高度表如下:

51ddbbff98d864dc93fe2c00304b4a75.jpg

24cfd41be3f30d11ae17dfc1cd8684f1.jpg

更多的相片,可見我的FB相簿

  • 感謝:

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健行筆記

  • 淡蘭古道特派員裝備贊助商:

Salomon/提供Salomon輕量登山健行鞋OUTLINE GTX

Odlo/提供Odlo銀離子底層衣

b02c2a105b67ebca7b5dd36ec21e6f38.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ng Kwung Wong 的頭像
    Mong Kwung Wong

    The Outsider as Insider

    Mong Kwung W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